在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的运营困境中,大连英博俱乐部近期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赛季总收入突破两千万元,接近实现收支平衡。这一数字不仅创造了中乙联赛的营收纪录,更为处于财务压力下的中国职业足球提供了可借鉴的运营范本。
成功的关键在于俱乐部精准定位与多元化收入模式的构建。首先,大连英博深耕本地市场,将主场氛围与球迷文化作为核心资产。通过推出多档价位年票、设计主题助威活动、开发文创周边产品,俱乐部单赛季会员收入与门票收入就超过八百万元,场均上座率稳居中乙前列。球迷的高参与度直接带动了现场消费与品牌忠诚度。
商业开发方面,俱乐部打破传统赞助模式,不仅吸引了大连本地企业如大连农商银行、冰山集团等区域龙头企业的支持,还通过分区广告权益、社交媒体植入、定制合作活动等方式为赞助商提供立体化服务。此外,球队衍生品销售表现突出,球衣、围巾等商品多次售罄,电商渠道与线下门店同步发力,进一步拓宽收入来源。
在成本控制上,俱乐部坚持理性投资策略。不盲目追逐高价外援,而是组建以本土年轻球员和实用型外援为主的阵容体系,大幅降低薪资支出。同时,通过强化青训梯队建设,不仅为一线队输送人才,也减少了转会市场上的开支。场地运营方面,与当地政府共建共享专业足球场,有效压降了租赁与维护成本。
大连英博的运营实践表明,中低级别俱乐部实现良性循环并非遥不可及。其核心经验在于:坚定贯彻城市足球认同,以球迷运营为根基;开拓创新商业合作模式,最大化品牌价值;严格执行预算管理,拒绝盲目烧钱。这也呼应了中国足协推动联赛财务可持续性的政策方向。
尽管距离完全收支平衡尚有一步之遥,但大连英博已用实际行动证明,立足社区、精细运营的俱乐部同样能在竞技与商业上获得双重成功。这份成绩单或许将激励更多中小俱乐部走出属于自己的生存发展之路,为中国足球的职业化进程注入新的信心。